新聞中心 /News
愛游戲ayx瑜伽老師的功課你了解多少?
愛游戲ayx瑜伽老師的功課你了解多少?我曾經體驗過一些其他瑜伽老師的課程,也在系統(tǒng)的教師強化培訓中發(fā)現(xiàn),很多人教課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
我們的教學目標應該是清晰明確的,每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我們必須將龐大的瑜伽拆分成許多小的階段性的目標,每節(jié)課的目標主題要突出,并在課程前就提前告知會員,讓每個人明確練習和探索的方向。
為了達成教學和練習目標,我們需要有相應的方法,這就是每節(jié)課主要的練習原則。體式總共就是那么些,因為什么就是那么個身體,可是當練習的側重點改變時,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變化?這就需要我們貼緊主題,方向清晰的去練習。
有了方向和方法,那么接下來就是實踐、體驗,就是去“做”了,選取相應的練習內容,具體的在課堂上帶領會員去練習、感受和探索,在練習中真實體驗并更加接近教學的目標。
但往往在很多瑜伽老師的課堂上,只注重“做什么”,而忽視了“為什么”和“怎么做”——最后變成了方法的堆積、練習內容的拼湊,但是練習者卻絲毫摸不著頭腦,這位老師到底要表達什么、到底要干嘛。
造成這樣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思路的本末倒置——我們總是在毫無頭緒和方向的做一些事,卻沒想過做這些事情的意義在哪里,以及怎么做可以有更高的效率。
因此瑜伽課上,就成了老師帶著,學生跟著,大家就漫無目的練練,反正練練總比不練強。我們也不能說這樣的方式就一定是錯的,就這么動動胳膊腿也有它的意義。
然而,練習的效率和效果就大大降低,課堂的完整性、練習者的積極性也大打折扣,影響了教學質量,更嚴重的是,這讓我們日復一日的教學也變成了一種乏味單純的重復,缺少誠意和新意。
或許有人會說,瑜伽就是要日復一日的重復,在重復中體悟積累。我非常同意這樣的說法,正如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真知需要通過反復實踐來不斷總結。
但這種重復中的積累,需要建立在熱情、投入、覺知的基礎上,而非渾渾噩噩的、“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機械勞動上。
一個清晰的思路,正是能夠保持好奇心,給我們持續(xù)不斷的熱情,讓我們全情投入,更細致的去覺察的基礎,讓我們在重復中體驗到那些不同的美好。
課程編排就像是寫文章一般,首先需要提出明確的主題和方向,接著通過不同角度論述來具體闡述主題和觀念,再通過各種方證和支持主題,最后文章的結尾還要對全篇進行總結和升華。
課程編排的水平,在于這個編排是否能夠有條理、有步驟、累積足夠的勢能,帶領會員接近課程的目標;是否能讓會員清晰的明白本次課堂所要表達的主題,并掌握和累積一定的練習方法。
因此最常用的課程編排方式,是先確定一個課堂主題,接著設定一個高峰體式,接著再設計如何一步步的遞進進入高峰體式,到達高峰體式后是否需要再進行補充或完善,最后考慮應該如何一步步的遞減至課程結束。如同登山,知道山頂在哪個方向,然后沿著臺階一步步往上走,行至頂峰后再一步步的返回山腳。
課程主題和高峰的設定,需要以練習者當下的狀態(tài)和實際需求為目標,重在分析和體驗高峰體式的內涵,而非一味的追求體式的難度和幅度。
例如一堂以強化背部為主題的課程,大多數(shù)會員都是35-45的年齡,沒有什么瑜伽和運動的經驗,如果高峰體式設置成輪式恐怕有些不切實際,但如果以低位蝗蟲式作為高峰體式,既可以讓大家享受體式的益處,也免去了老師表演學生坐著發(fā)呆觀看的尷尬,更避開了越級練習的受傷風險。
根據(jù)直立、下蹲、跪姿、坐姿、俯臥、仰臥、倒立等幾種不同的身體根基狀態(tài)進行課程編排,不同類型的體式,身體的根基和根基狀態(tài)是不同的,不同角度根基狀態(tài)也會對呼吸模式和意識形態(tài)產生不同影響。
這些順序并不固定,而需要根據(jù)練習者的狀態(tài)以及練習目標進行調整,例如:當一個人因為工作久站而下肢腫脹時,并不適合從站立體式開始練習,改為用仰臥靠墻上升腿式(仰臥/倒立)開始練習,ta的感受會好許多。而當一個人因久坐而腰背不適時,直接從盤坐開始練習恐怕也很難過,改為從站立或仰臥開始可能更為適合。
不同方向上的運動,所涉及的肌肉和對身體其他部位的影響不同,在實際動作中掌握的難易程度、安全系數(shù)也有差異,對于呼吸模式和意識狀態(tài)的影響也不同。根據(jù)練習者不同的狀態(tài)和需要,順序也會不同,例如:當清晨身體僵硬、意識尚不完全清醒時,從深度的前屈或后彎,甚至從扭轉或側彎開始練習,恐怕都不是一個好主意,以直立狀態(tài)開始可以更好的喚醒意識和身體,等待逐步熱身和脊柱靈活后,方可進入稍深的脊柱活動;而當弓著背坐班一天后傍晚練習,做一些溫和的側彎、旋轉或溫柔的后彎,可以讓脊柱馬上“活起來”,再通過逐步回到脊柱中立位置,最后令脊柱放松、釋放壓力。
瑜伽的練習之所以有別于許多體育或運動項目,其最大原因之一,正是因為瑜伽的練習總是需要考慮到意識狀態(tài)的因素。
不同的人群愛游戲app、不同的身體狀態(tài)、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時機,需要不同的意識狀態(tài)的引導。例如,許多人早晨睡醒后昏昏沉沉,無法應對白天的繁忙工作,如果練習能夠幫助頭腦恢復清醒清晰,是有利于白天的生活的;而女性在月經期時,身體整體感覺較疲乏,但此時需要的卻不是強打精神而是足夠的休息,以便可以平穩(wěn)的過渡至下一個生理周期的循環(huán)中。
Yoga的本意為連接、統(tǒng)一、和諧,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在瑜伽課程的編排中,我們也理應考慮到如何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設計課堂,以便讓會員和練習者可以真正的獲得瑜伽練習所帶來的意義與效果。
接下來講講課堂練習的節(jié)奏。此處所說的練習節(jié)奏主要指“體式練習的節(jié)奏”,可能有些人覺得很奇怪,瑜伽嘛,不就是慢慢悠悠的、安安靜靜的嗎?其實不然,不同人群、不同練習需求,練習的節(jié)奏也是不同的。
首先,任何一個瑜伽體式的練習,都不是一個動作,而是一個看起來不顯著的“移動序列”:從逐步累積移動進入——到達某個特定位置或狀態(tài)——再逐步移動退出。
而每個體式練習的方式,又可以分為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大類:所謂動態(tài)練習方式,主要是指在一個體式中反復的移動、進出,幾乎不做停留保持;而靜態(tài)練習方式,則指在一個體式的某個特定位置停留保持一段時間,但在進入到這個特定位置前依然需要經過一系列移動,從身體狀態(tài)來看,靜態(tài)練習更接近健身中說的“姿勢的維持”。
兩種練習方式,對于身體、呼吸、意識狀態(tài)的影響,以及最終練習所獲得的效果都是不同的,在教學和練習中,依然需要按需選擇、因人而異。
動態(tài)的練習,從身體狀態(tài)看,更接近健身中說的“動作的練習”,因此這種方式也能更多調動身體的熱量,是一種更為理想的熱身方式,可以增加關節(jié)的靈活度、更好的喚醒和募集肌肉并提升身體的熱度,同時更有利于我們學習和掌握科學的身體移動方式。
從呼吸狀態(tài)看,動態(tài)的練習的當時,可能使呼吸有規(guī)律的輕度加快(個人不建議練習時進入呼吸無規(guī)律的、混亂的狀態(tài)),但呼吸頻率、心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強心肺功能,從練習結果看,心肺功能加強后,在日常中心率與呼吸則會更加平穩(wěn)。
從意識狀態(tài)看,動態(tài)練習利用了有節(jié)奏的移動,反而更能讓意識專注在練習和呼吸上,使意識清晰、順暢。對于那些以浮躁不安狀態(tài)進入課堂的練習者來說,動態(tài)的練習卻反而能使他們更加投入并逐漸安靜下來;但對于非常低迷、疲憊的練習者來說,太過快速的移動節(jié)奏卻可能加劇他們的疲勞虛弱。
靜態(tài)的練習,從身體狀態(tài)看,更接近健身中說的“姿勢的訓練”,因此這種方式也能更多的強化那些用于維持姿勢的肌肉,加強肌肉的耐力和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同時有利于我們學習和掌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姿勢與體態(tài)。
從呼吸狀態(tài)看,靜態(tài)的練習呼吸更容易保持平穩(wěn)、舒緩的節(jié)奏,也為瑜伽練習中除了體式之外的其他方法提供了載體,例如結合調息法與收束法等。
從意識狀態(tài)看,靜態(tài)練習提供了一個更加平穩(wěn)安靜的生理狀態(tài),使得意識的波動隨著體式的保持被清晰的呈現(xiàn),正如平靜的水面能夠映照出我們真實的容貌。
對于那些已經在較為專注、平和狀態(tài)的練習者來說,靜態(tài)的練習可以將他們帶向更深層次的意識層面的瑜伽練習中;但對于那些躁動不安、“猴子意識”的練習者來說,一開始就進入非常安靜的練習,則會加劇他們的煩躁和游離,甚至感到厭煩和抵觸。
瑜伽的練習從來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靈活、包容的,可以令到每個練習者都找到屬于自己的滋養(yǎng)身心的方法。
動態(tài)練習與靜態(tài)練習各有特點、各有其功能,因此也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時刻留意練習者的身心狀態(tài)與實際需求,并作出適當?shù)恼n堂設計和教學變化。